八一北京女排決賽錄像回放_八一女排焦點去北京
文章目錄列表:
王云蕗女排資料
逆襲之路:中國女排憑什么闖進奧運決賽
前八一女排二傳都有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在世界杯、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五次蟬聯世界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連續五次奪冠的隊伍,奠定了中國女排世界強隊的地位。五連冠分別是: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錦賽、1984年奧運會、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錦賽,之所以叫五連冠,并非每年奪得一次冠軍,而是指連續奪得女排世界大賽的冠軍,因為女排世界杯、世錦賽、奧運會是三大重要賽事,中國隊連續五次包攬了這三項比賽的冠軍,所以稱五連冠,1983年沒有世界大賽。
陳招娣:女排五連冠功臣,體育界第一個女將軍,病逝觸動郎平出山
2013年4月1日下午,北京市八寶山東禮堂召開了一場浩大的送別儀式——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國排球協會顧問 陳招娣 ,因患癌癥治療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8歲。
陳招娣是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的主力隊員,曾獲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錦賽的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她和 宋世雄 解說女排比賽,給球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陳招娣是 體育 界在軍隊里第一位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女軍人。
1955年,陳招娣出生于浙江杭州,她從小就表現出了突出的運動天賦,跑步、跳遠、打球樣樣都行,是學校小有名氣的“運動健將”。1970年12月,浙江女排成立,年僅15歲的陳招娣進入浙江隊,成為了一名排球運動員。
由于成績突出,陳招娣在1971年被選調到北京 體育 學院青年集訓隊。當時陳招娣的球風非常頑強,敢打敢拼,很快在同齡球員中脫穎而出,先是被八一女子排球隊選中,并最終于1976年被 袁偉民 選入國家女排。
當時“文革”剛剛結束,重組不久的中國女排初入國際大賽,成績并不算理想。主教練袁偉民為了提高成績,對女排隊員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有一次訓練結束后,袁偉民問隊員們: “誰還想加練?”
但姑娘們一天訓練下來,早已精疲力竭,沒有人響應袁偉民的話。陳招娣心想: 那我就再練一會吧! 于是主動走了過去。
袁偉民規定的加練項目,是讓運動員先觸碰場邊的鐵絲網,再跑到3米線做翻滾救球,再跑回來開始下一輪的救球……一共要接15個好球才算結束。
陳招娣頭幾個球還能勉強接住,但在接到第9個球時,她實在累得跑不動了,這個球就沒接住。此時袁偉民說: “你沒接住,扣掉一個球!”
陳招娣有了情緒,后面的幾個球也沒接好,當第9個球從她眼前消失的時候,袁偉民說她的好球已經被扣完了,要求她重新開始。
陳招娣頓時來氣了,她朝袁偉民吼道: “反正是我主動加練的,我不練了總行吧!” 說完她就往外走。
袁偉民也生氣地吼道: “你想不練就不練?這是訓練,又不是兒戲!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個練你!”
陳招娣又轉頭回來,她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服氣,她心想: 我一定要接起15個好球給教練看看!
袁偉民依舊不緊不慢地發球,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陳招娣的體力再次超支,她實在覺得受不了了,于是再次轉身撤退,但走到門口時,她還是覺得不甘心,又第三次轉身回到了訓練場,終于憑借著驚人的毅力接完了15個好球。
陳招娣的這個 “三進三出” 的故事,成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當時在女排隊伍里,她的年紀算是大的,隊友們看她都能堅持下來,也就更加積極訓練了。 這個故事后來還被寫成文章《苦練》,入選了初中的語言課本。
陳招娣就這么經過苦練,成為了中國女排著名的二傳手,她在球場上不僅單防能力出色,還與 陳亞瓊 開創性地使用“雙快”戰術,正式拉開了排球運動在二、三號位戰術配合創新的序幕。
1978年,陳招娣從國家隊回八一隊打全國甲級聯賽,不慎左臂撓骨首次受傷。1979年6月,日本女排訪華,與中國隊打了一場比賽,陳招娣在比賽攔網時,被隔網而對的 奧島圭子 大力扣中受傷部位,又導致撓骨斷裂。
但兩個月的全運會中,陳招娣用繃帶吊住左臂,帶傷單手出戰比賽,她憑著頑強的拼搏精神贏得了“獨臂將軍”的美譽。
在1981年11月16日晚的第三屆女排世界杯決賽上,陳招娣不慎在第三局扭傷了腰。盡管如此,她依舊拼命防守對方的進攻。中國隊與日本隊激烈鏖戰2小時5分鐘,最終成功地捧起了第一個世界冠軍。
比賽結束后,陳招娣已經疼得無法站起,只好由隊友背著上了領獎臺,場景催人淚下。這個晚上,全國的觀眾都記住了“拼命三郎”陳招娣。
1982年,陳招娣又跟隨女排奪得了世錦賽的冠軍。1983年,陳招娣正式退役,并進入北京 體育 學院學習。畢業以后,她先后擔任了八一女排領隊兼教練、中國青年女排主教練等職務。
1986年夏,時任中國青年女排主教練的陳招娣帶隊到成都打比賽,在組織隊員訓練時,她經常感到惡心,還對同事抱怨: “四川的辣椒太辣了,把胃都辣壞了!”
同事提醒她說: “你該不會是有了吧?”
同事的話提醒了陳招娣,她趕緊去醫院做了個檢查,發現果然是懷孕了。但她的第一反應卻是: 這個孩子不能要。因為她當時忙于事業,沒有精力撫育孩子,但是如果去做流產手術,就要休息半個月,但她自己作為主教練,就要錯過備戰亞洲青年女排錦標賽了。最后她決定留下孩子,繼續組織隊員訓練。
有一天,陳招娣正站在高臺上為隊員們擲球,此時領隊沖了進來,對陳招娣吼道: “你給我下來!” 大家這才知道,原來教練已經有了3個月的身孕了。
最終此次亞錦賽,中國青年女排取得了亞軍,拿到了世界青年女排錦標賽的入場券。
正當陳招娣準備在自己的教練崗位上大展拳腳時,1988 年,她做了直腸癌手術,不得不暫時放棄了排球教練的工作,揮別了排球場。
1989年初,陳招娣大病初愈,此時中國女排重新組隊,國家體委有意借調她擔任領隊。此時海南省也想要她,并準備任命她為 文體廳副廳長 。當時陳招娣的愛人也在海南工作,如果她去海南,不僅有一個不錯的工作,還能和愛人和女兒團聚,但她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決定回到國家隊。
陳招娣回到女排以后,深感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新時期運動隊的思想工作,已不能沿襲過去的老一套的做法,他要求自己多長幾個心眼,凡事都從細微處養眼,她不僅和隊員們一起訓練、生活,還經常和他們一起聊天、說笑和 娛樂 。就是在這種交流中,她掌握了隊員的思想動態。
陳招娣和隊員們熟悉了以后,覺得她們和80年代的老女排相比,缺少把排球運動當成一種事業的拼勁,于是她經常給隊員們講老女排的故事,隊員們聽了以后都很受鼓舞,紛紛表示自己要像老女排學習,努力提高自己,不辜負全國人民的希望。
陳招娣帶領這支女排先后取得了1989 年的世界杯第三名、1990 年的世錦賽亞軍、1991年世界杯的冠軍,但也經歷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僅獲得第7的低谷,后來她回憶起這次失敗時曾說:“那感覺,就像是死過了一回。”
1993年,陳招娣回到軍隊系統工作,先后擔任 總政文化 體育 局局長、總政直工部副政委、總部宣傳部副部長 等職。
回到部隊從事行政工作,對陳招娣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以前當運動員、教練、領隊,主要是動,而現在坐機關,則是以靜為主;以前只用管排球,現在則是排球、籃球、田徑、游泳等項目都要管。 陳招娣比以前更忙了。
但陳招娣再次靠著自己的狠勁克服了這些困難,只要有解放軍隊的比賽,她就去看,只要有不懂的問題,她就去向別人請教,盡管她鬧出了一些笑話,但卻很快熟悉了業務,從 “排球專家” 變成了 “雜家” 。
1995年10月,陳招娣隨解放軍代表團征戰在意大利舉行的世界軍人運動會,奪得了13枚金牌,金牌總數名列第3。1996年,中國排球聯賽推出后,陳招娣一直利用業余時間任中國排球聯賽的技術代表。
2006年,陳招娣因為工作突出,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了 體育 界第一位女將軍。對于將軍的軍銜,她曾說:“如果說奪冠是運動員的執著追求,當將軍是士兵的光榮夢想的話,那么我現在真的是美夢成真了!”
盡管在事業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陳招娣一直覺得很虧欠家人,尤其是她的女兒 郭晨 。由于陳招娣經常要深入到各軍區的體工隊調研,沒有空管孩子,郭晨從小就在寄宿學校上學,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逢陳招娣出差,就由同事把孩子領回家過周末。
但郭晨從小就很懂事,她在學校里喜歡幫助同學,經常被評為“十佳少年”,高考時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開大學。
陳招娣是一個開明的母親,她和女兒的關系很好,她曾說: “我們經常在網上聊天,我從來不干涉她的事情,充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我感覺有些事情,她還是更喜歡和自己的同學、朋友聊,那么我也就不強行追問她。這也難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自己信賴的談話對象。”
2013年2月,陳招娣的癌癥再次復發,不得不住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接受治療。盡管她積極配合治療,但病情卻一直反復,她經常疼痛難忍。 每當她疼的時候,女兒就讓她咬自己的手,女兒說: “每當你咬我的時候,我知道你很難受,你咬我的力度,我能感覺到你有多痛,我不怕被你咬,只要你能堅強地挺過去,再疼我也忍著,加油!”
陳招娣住院期間,遠在美國的 郎平 回國探望她,她看著昔日的隊友躺在病床上,不禁淚如雨下。 陳招娣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沒有談自己的病情,而是和郎平交流新女排的訓練戰術,她希望郎平能夠回國,繼續為中國女排發光發熱。
但奇跡沒有出現,3月31日,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4月1日,陳招娣病逝,年僅58歲。
追悼會當天,老女排成員郎平、孫晉芳等人在老教練袁偉民的帶領下陸續來到現場,與老隊友再見最后一面。他們共同為陳招娣送上了一個花球,上面寫著: “我們為你感到自豪,永遠懷念你!”
當時的中國女排已經進入低谷期,女排內部曾有人提出希望邀請身處美國的郎平回國擔任教練,但郎平本人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有些猶豫,但和病重的陳招娣見面以后,她終于堅定了回國的念頭。她說: “在中國女排最需要人的時候,我為什么不能做點犧牲?”
最終郎平再度復出,她帶領中國女排又創造了一個高峰,延續了女排的輝煌。相信陳招娣的在天之靈,看到這些成績,也會感到欣慰吧!
詩人臧克家曾在《有的人》里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陳招娣雖然離開了,但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卻永遠留了下來,她將成為中國 體育 永遠的精神向導!
王云蕗女排資料
王云蕗是中國女排運動員。
1996年5月20日,王云蕗出生在北京的一個體育之家。雖然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成為一名皮劃艇選手,但身體條件出色的王云蕗很小就在北京市西城區排球傳統校奮斗小學開始了自己的排球生涯。
小學畢業,王云蕗進入北師大附中,恰好當時的八一隊主帥崔詠梅的女兒也在這所學校讀書,常常到學校接送女兒的崔詠梅相中這個從小就有著“軍人夢想”的王云蕗。
2013年,17歲的小將王云蕗作為主力和隊友獲得2013年國際排聯U18女排賽冠軍,并獲得最佳主攻。當時的隊友袁心玥已經跟隨國家女排參加了2014年世界女排錦標賽,并有著出色的發揮。
職業生涯
2022年6月28日,入選2022世界女排聯賽分站賽第三周保加利亞索菲亞站14人名單,隨隊以總比分2-3遺憾失利。北京時間7月3日晚,中國女排在2022年國家聯賽分站賽收官戰3-1擊敗韓國。7月13日消息,入選中國女排2022年國家聯賽總決賽14人名單。
2022年7月14日,2022年世界女排聯賽總決賽1/4決賽中,所在的中國女排以1:3敗給意大利隊,連續兩屆世聯賽無緣4強;8月15日,入選2022年世界女排錦標賽中國女排22人大名單。9月15日,入選北京汽車女排參加女排全國錦標賽的14人參賽名單。
9月,入選中國女排世錦賽14人陣容名單。10月9日,在女排世錦賽16強復賽中,王云蕗所在的中國女排3比0戰勝比利時女排,以7勝2負的戰績晉級世錦賽八強。
逆襲之路:中國女排憑什么闖進奧運決賽
女排贏了!時隔12年,又一次打進了奧運會的決賽。
作為曾經的“鐵榔頭”,80年代女排黃金時期的代表,自2013年4月接過帥印,郎平就肩負起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重回巔峰的重任。2015年中國女排重奪世界杯冠軍,與上一次距離11年之久的冠軍讓人們看到新一屆女排的蛻變與可能。于是,人們開始期待,這支90后的新隊伍是否已經在郎平的調教之下,重回世界排壇之巔;她們的競技和精神狀態也再次讓人想起老女排,以及延續已久的“女排精神”。
而這一次,郎平和這些姑娘們已經做到了。
不過,在上一場戰勝東道主巴西后,郎平也說: “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7月24日,從北侖體育訓練基地回到北京,郎平沒顧上回家,就直接和隊員們一起回到了中國女排的駐地天壇公寓。在結束了為期半個月的封閉集訓后,她們將在這里度過奔赴里約奧運會前的最后一個星期。
“老覺得現在時間不夠用。”下午才剛到駐地,晚上郎平又給大家安排了錄像學習——她們要通過觀摩、分析過往的比賽,為8月6日第一場小組賽,與荷蘭的對戰做準備。
這樣的學習對隊員們來說,是平日里再尋常不過的功課。想到即將出征,年輕的姑娘們士氣挺高。而身為主教練,沒有人比郎平更清楚,她們將要踏上的是怎樣一趟不尋常的旅程:小組賽中,中國隊被分在了有著荷蘭、美國、意大利、塞爾維亞這幾支世界強隊的“死亡之組”;而這支由12人組成、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隊伍中,只有3人擁有奧運經驗。
這是郎平的第4次奧運之旅。從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以運動員的身份奪得金牌,到1996年、2008年以主教練的角色先后率領中國隊、美國隊獲得銀牌,她已經不需要再向人們證明什么了。但這一次,她仍然全力以赴。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出征奧運,仿佛就在昨天,時間過得太快。再次啟程,這次奧運對我們來說是夢想更是承諾,意義可能更為重大。一起加油,姑娘們!”郎平在自己的微博上這樣寫道。
作為曾經的“鐵榔頭”,80年代女排黃金時期的代表,自2013年4月接過帥印,郎平就肩負起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重回巔峰的重任。2015年中國女排重奪世界杯冠軍,與上一次距離11年之久的冠軍讓人們看到新一屆女排的蛻變與可能。于是,人們開始期待,這支90后的新隊伍是否已經在郎平的調教之下,重回世界排壇之巔;她們的競技和精神狀態也再次讓人想起老女排,以及延續已久的“女排精神”。
在里約,這些年輕的女孩,將有望開拓出女排歷史上“第三個黃金時代”。
新女排令人刮目相看
在中國女排出征里約奧運會之前,媒體最好奇的是最終12人奧運名單都是誰。被問急了,郎平會冒出一句“除了朱婷,所有的人現在都還沒有決定”。朱婷參加里約奧運會的事,甚至可能在兩年前就已經“決定”了。
2013年前的女排世青賽上,朱婷就榮膺最佳得分、最佳扣球以及最有價值球員(MVP)三項大獎,一戰成名。國際排聯在其官網用“不可思議的力量”(incredible power)來形容朱婷的橫空出世。
2014年對于中國女排來說,是在里約奧運周期中至關重要的一年,經過2013年國家隊大范圍試訓,以及女排聯賽之后,郎平對國家隊隊員進行了重新梳理,最終確定了新一屆國家隊的主要構成人員。朱婷的名字毫無懸念地出現在2014年中國女排的集訓名單上。同時,也更新了國家隊的教練班子,一支全新的國際化醫療保障團隊浮出水面,相比一年前重新上任時匆匆組隊,此時的郎平已然思路清晰。
真正意義上的老將僅剩二傳魏秋月和副攻徐云麗兩人,加上倫敦奧運周期崛起的主攻惠若琪、副攻楊珺菁、接應曾春蕾和自由人單丹娜,近20名隊員中只保留6個參加過2012年奧運會的隊員。年齡最小的、來自八一女排身高兩米的袁心玥,出生于1996年12月。這意味著,從2014年開始,中國女排真正走上全面年輕化的道路,也表明郎平帶領女排實現年輕化的決心。
很快,年輕的隊伍開始見到起色。同年世錦賽上,中國女排即斬獲亞軍,這是中國女排自1998年后的最好成績。
這一年,1995年出生的主攻手朱婷在國家隊浮出水面,她個人不但入選最佳陣容,且再次獲得最佳主攻稱號。此時的她,已經奠定了世界頂級主攻手的地位。不足18歲的小將袁心玥也在世錦賽上一鳴驚人,獲得當年“體壇風云人物”評選的最佳新人獎。
執教僅一年多,郎平相繼發掘出兩大成績亮眼的新人,球迷們開始對新女排刮目相看。
次年,年輕的中國女排將亞錦賽、世界杯冠軍雙雙收回。這支已經遠離聚光燈許久的隊伍又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2015年世界杯
備戰世界杯期間中國姑娘因傷病等原因,意外頻出,勝利得之不易。奪冠一刻,早已身經百戰的郎平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淚。“作為強者,我們必須要面對各種困難。”面對鏡頭,回顧賽前遭遇的種種坎坷,郎平再次哽咽。
郎平曾這樣評價朱婷:“雖然我不太愿意用朱婷和我自己相比,因為時代不同,現在對運動員的要求更高,但是我覺得朱婷的進攻水平已遠遠超過我。”這是郎平第一次主動將一位現役運動員與當年已被神化的自己相比較。
“女排精神”不合時宜了?
在世界杯奪冠之前,中國女排已經沉寂了多年。2008北京奧運后,女排狀態一直低迷,甚至在2010年世錦賽中只得到第10。
每逢大賽失利,關于“女排精神沒了”的聲音就不絕于耳。
早在60年代,日本排球教練大松博文“三從一大”的理念就傳入了國內。正是憑借“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進行大運動量訓練”的方法,他帶領的日本女排創下了連勝175場的奇跡,日本女排也贏得了“東洋魔女”的美譽。
到了70年代,時任女排主教練的袁偉民秉承了大松的思路,也開始對女排姑娘們進行“魔鬼訓練”。
為了練出球到手上就能控制住的本事,他讓男陪練拿著球從高臺上朝下砸,隊員則站在墻角處接,接不起3個好球就不能停。因為沒有閃躲的空間,隊員們常常被砸得遍體鱗傷。一次,主攻曹慧英被球砸中了腦袋,當場就暈了過去,被抬回宿舍躺了3天才能下床。
練習扣球時,郎平每天早、中、晚都要各扣300次,練到最后常常是雙手發麻,手臂僵硬。
當時的條件十分簡陋。在郴州訓練基地,排球館是用竹子搭起來的“竹棚”,姑娘們在地上摸爬滾打,手上腿上總是被沙土、木刺扎得血淋淋的。因為缺少訓練器械,做力量訓練時,只能雙手搭在鐵架上,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脖子上做下蹲。
這樣艱苦的訓練讓隊員們練出了扎實、全面的技術,也練得個個傷痕累累,但為了“拿冠軍”這個共同的目標,大家都拼了命一般地比著練。平日里,哪里受了傷,用膠布一貼就繼續訓練,大家甚至開玩笑說,全隊貼膠布最多的陳招娣,半年用的膠布都夠做成幾件衣服。
“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氣,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奉行著這樣的信條,中國女排拿到了難以置信的“五連冠”,成為了中國人的模范和驕傲,更成為80年代中國騰飛的象征。學習“女排精神”成為全國流行一時的口號。
陳忠和
90年代,隨著老女排相繼退役,女排進入低谷期。到了2001年,陳忠和接手處于低谷中的中國女排。作為曾經袁偉民時期的陪練、之后數任主教練的助理教練,上任伊始,他就重提了老女排的“竹棚精神”。在他看來,面對一批鮮有大賽經驗、身體條件和基本功都不如歐美國家的年輕隊員,要出成績,苦練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在人們的印象里,陳忠和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模樣,但在隊員們眼中,訓練場上的他總是非常嚴格,達不到要求絕不能休息。為了培養隊員團隊作戰的意識,他還沿用了老女排時期的訓練方法:一人練不好,全隊一起受罰。常常是一上午的訓練課,每個隊員都至少要換兩次衣服——換下來的衣服一摸都濕透了,就像是剛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
“我們這一撥是練得比較狠的,我們的條件會比老女排好一些,強度不相上下。”宋妮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初兩年的時間里,身為負責組織進攻的二傳,她和馮坤沒有休息過一個半天。本來每周訓練6天半,其他隊員周日還能放上半天假調整一下,但她們倆永遠都在加練。
精神長期處于緊繃的狀態,狀態難免有起伏,訓練完成得不好的日子里,宋妮娜幾乎天天失眠,一天吃3片安眠藥,夜里還是睡不著,滿腦子想的都是訓練的事。
過高的訓練強度,確實幫助中國女排在較短時間里取得了優異成績,然而也導致極高傷病率,高發的傷病后來也直接影響了成績,趙蕊蕊等主要隊員都在關鍵時刻因傷不得不缺席比賽。這種試圖重現“老女排精神”的訓練方法,最終遭到了質疑。
直到很多年過去,退役后的“黃金一代”再聚首,陳忠和才向隊員們坦承,自己當年其實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北京青年報》資深體育記者李暉還記得,當時陳忠和曾這樣描述自己每天的狀態:“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的還是第二天該怎樣給隊員練,一想就是兩三個小時,第二天不到8點就又起來開始一天的訓練,沒有一天能松下來。”
后來,也曾有人問過陳忠和,為什么一定要練得這么苦,有沒有更科學的辦法?陳忠和露出了一絲有些復雜的笑容:“什么是最科學?用最短的時間拿到最好的成績,就是最科學。”
“隨著時代的不同,女排精神的本質和真諦是不能改變的,但展現的方式應該有一些與時俱進的東西了。”李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比如是不是和拼搏精神劃等號的就一定得是傷病、艱苦?拼搏精神就是流血了不擦接著練嗎?”
繼承與創新
在“拉了一夜的抽屜”之后,2013年4月,郎平第二次接過中國女排的教鞭,她所面臨的處境與她在18年前接手時驚人相似:隊伍青黃不接,隊員士氣低落,戰術打法搖擺;成績下滑的同時,隊伍也深陷種種質疑。
歷史仿佛在輪回:2004年,時隔20年中國女排在希臘奧運會上重獲冠軍后,“黃金一代”的主力隊員趙蕊蕊、馮坤、周蘇紅等因為飽受傷病困擾,狀態嚴重下滑。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她們在自家門口沒能如愿衛冕,摘得銅牌。隨著“黃金一代”的退役,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新一代女排幾乎重演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慘敗經歷,無緣四強。
郎平,又一次被組織“三顧茅廬”地請了回來。
但彼時的郎平,已和18年前大為不同。不論是在意大利排球俱樂部,還是執教美國國家隊,她在收獲他國排球文化的同時,屢創下不可思議的戰績。
事后郎平坦承,她并沒有想過要不要去奪回世界冠軍,“當時我的目標是很堅定的,為中國隊培養新人,培養教練。我跟袁頭兒(袁偉民)也說,我應該是老女排最后一個還在一線的了,應該為中國女排傳承一點東西,留下一點東西,這么累這么重的活,咱也不能一直干啊,但是女排的東西再不傳承就可惜了。大家都退休了就有心無力了。還是有一種女排情結,希望培養一些年輕隊員和年輕教練,讓中國女排一直保持在世界上的高水平。”
面對以90后為主的年輕一代隊員,在組隊之初,她就引入“大國家隊” 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擴大考察范圍、挖掘新人。
從2013年起,隊里每次集訓的大名單都在20人以上,幾乎所有在聯賽中表現突出的年輕球員都能得到進入國家隊試訓的機會。
與此同時,她一改以往“一個陣容打天下”的做法,大膽放手,根據不同等級的比賽安排不同水平和特點的球員前去練兵,“以賽代練”。盡管這使得中國隊不得不因此輸掉一些比賽,但這種做法不僅讓主力隊員有了足夠的時間休息、調整,也讓年輕隊員得到了難得的實戰機會。
不僅如此,郎平還結合自己在國外執教多年的經驗,擴大了教練組規模,并引入了包括幾名外籍教練在內的國際化專業團隊,帶領隊員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體能訓練和傷病康復訓練。
在2014年的新一代中國女排陣容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正式組建有美國名醫加盟的醫療保障團隊。
其實這位美國名醫,早同中國女排結緣已久。在2007年馮坤、趙蕊蕊赴美進行腿部手術時,主刀醫生SherwinS.W就已被大家熟知。這位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著名外科醫生曾在北京奧運周期在郎平執教的美國女排擔任隊醫,也是美國奧委會運動醫學委員委員。這次受聘中國女排,則是他和郎平時隔6年后的再度合作。和SherwinS.W一起加盟中國女排的還有美國康復師ElizabethDarling,她是有多年從業經驗和執教經驗的資深專業人士。這也是新一代中國女排國際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在央視解說員洪鋼看來,這些人事與制度上的突破都得益于郎平獨特的優勢。“換一個人來,他也知道這樣才對,但他做不到,要不來人,也要不來政策。”
“在一個運動隊里,上去12個隊員,后面配備的助理教練、體能、醫生、后勤,起碼應該是1:1,這是最少的,但是以前其他教練都做不到,因為其他教練確實沒有郎平這種影響力和能力,能夠跟領導去溝通。”洪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2010年,在俞覺敏執教時期,中國女排正處于低谷,當時全隊連一個專職的體能教練都沒有,一次臨近大賽前,隊里才加了一位美國體能教練,還是從乒乓球隊臨時借來的。“沒編制啊。”面對如此尷尬的處境,俞覺敏也只有一聲嘆息。
如今的中國女排,獲得的保障和支持力度都是史無前例的。
更為寬松的機制,使不少極具潛力的新人脫穎而出:2013年的朱婷,2014年的袁心玥,2015年的張常寧,2016年的龔翔宇……在郎平的調教下,這些90后、95后隊員們迅速成長了起來,甚至以火箭般的速度躥升到了主力的位置上。
這些和郎平的女兒差不多大的隊員,有時候會忍不住地叫她“郎媽”。隊員們無限信賴她。“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場內場外有區別,在場上就打起120%的精神;下了場,還有自己的人生。這種感覺也是別的教練很難給予的。”隊長惠若琪說。
“走出去”
朱婷
2016年里約奧運之前,關于中國女排的焦點鎖定在朱婷身上。5月,土耳其女排聯賽豪門球隊瓦基弗銀行俱樂部正式宣布,將于2016至2017賽季以超過100萬美元的轉會費簽約2015年世界杯最有價值球員朱婷。這意味著奧運會結束之后,朱婷將遠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這將是中國女排現役隊員第一次出現在世界頂級的排球聯賽中。
事實上,早在2015年,上海女排就曾考慮以千萬年薪引進朱婷,天津、福建、北京等諸多俱樂部也都表達過高薪引進的意向,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沒有成功。
除了朱婷外,山東女排宋美麗年初登陸土耳其甲級聯賽打球,浙江女排楊舟、李靜也赴印尼打球,而對于正值當打之年的中國隊隊員來說,能夠趕赴海外打球是一個不小的突破。一名從事排球國內外引援工作多年的經紀人曾表示,“中國女排是世界前三的隊伍,隊員是頂級水平,很受國外俱樂部認可。”中國女排球員在國外市場很容易拿到一份“好看”的合同,但往往能夠順利“走出去”的并不多。“今年,就有很多俱樂部向我要人,有很多好的工作機會,我也聯絡了國內俱樂部,但年輕的球員國內俱樂部不放,年紀大的運動員有傷病國外的俱樂部不想要。”
“朱婷是在郎導的安排下簽約的。”這位經紀人透露。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中國女排曾掀起一股“留洋潮”。先是二傳馮坤有意奔赴意大利諾瓦拉打球,主攻手楊昊也加入了意大利女排甲級聯賽另一豪門佩魯賈隊。一位資深排球記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個時候,女排國手們的“留洋”是個多少有些敏感的話題,也鮮有相關的報道。
事實上,中國排球聯賽引外援政策已開放多年,但國內很多有留洋意愿的球員并不享有這種自由。“走出去”依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任務。
究其原因,地方保護、全運會政策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因為缺少足夠后備人才,好球員一定要“藏起來”,這導致喊了多年的“職業化”口號,球員轉會制度卻未有一絲改觀。
李暉認為,這是排球在市場化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到現在了,女排精神仍是意味著投入、付出。但從事這個項目,從接觸到熟練到優秀,要花上十幾年,還有傷病的代價。應該讓年輕人看到,你在付出這么多之后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收入,有很好的未來。”
今年4月,中國排協在聯賽總結會上公布了聯賽改革思路。排管中心表示,希望通過競賽體系的改革解決人員流動難的問題。但具體實行起來,究竟能夠實現多少,是否能夠有其他像朱婷一樣的球員在當打之年實現轉會夢想——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轉會,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前八一女排二傳都有誰
前八一女排二傳有沈靜思、周妤婕、宋妮娜。
1、沈靜思
沈靜思,1989年5月3日出生于福建漳州,中國職業女子排球運動員,場上司職二傳,效力于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
生在“排球之鄉——漳州”,受過系統、正規、嚴格的訓練,基本功扎實,反應靈敏。2007年,沈靜思開始出任國青隊主力二傳。得天獨厚的身體素質和相對嫻熟的傳球手法,讓年少的沈靜思看起來極像早年的白云。
2、周妤婕
周妤婕,女,中國排球運動員,身高1.81米。2009-2010全國女排聯賽季軍,2010-2011賽季全國女排聯賽第五名,2011年全國女排錦標賽冠軍。
3、宋妮娜
宋妮娜,1980年4月7日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1990年10歲開始練排球,教練王劍霞。1991年進入八一排球隊,教練李文秀。1996年至1998年在國家青年隊,教練林榆廷。1999年入選國家青年隊,教練蔡斌。2001年入選國家隊,教練陳忠和。
八一女子排球隊概述:
八一女子排球隊是老牌甲級勁旅,在中國重大比賽中曾獲得17次冠軍、13次亞軍、7次季軍,為國家隊培養輸送了30名優秀運動員。
2019年10月16日,八一女排軍運會12人名單出爐,引進了四位內援——李盈瑩、楊藝、段放、陳馨彤。當晚,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女排比賽首日爭奪在中國武漢結束,代表中國出戰的八一女排在小組賽首戰3-0輕取美國贏得開門紅。
10月22日,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女排決賽場上,中國八一女排1-3不敵巴西,獲得亞軍。
相關文章
- 3170足壇悲喜一夜英超2連勝AC米蘭倒下曼聯狂勝晉級
- 1982年世界杯巴西VS意大利_1982年世界杯巴西對意大利
- 西甲第4輪巔峰對決巴薩能否保持連勝畢爾巴鄂挑戰馬競不敗記錄
- 同曦官方王嵐嵚以租借3年形式加盟遼寧祝銘震正式加盟球隊
- 全明星女排比賽第二場回放_全明星女排比賽第二場回放視頻
- 同曦官方王嵐嵚以租借3年形式加盟遼寧祝銘震正式加盟球隊
- 連續5年入選最佳防陣難怪熱火要放棄巴特勒27歲已2奪奧運金牌
- 帕利尼亞加盟拜仁就像夢想成真德甲和英超一樣注重身體對抗
- 許昕劉詩雯乒乓球比賽回放_中國乒乓球許昕劉詩雯輸了
- 奧坎波斯告別塞維很難不想自由身離隊想給球隊留點錢
- 中國男籃面對科特迪瓦回放_中國男籃面對科特迪瓦回放
- 1996NBA常規賽回放_1996年nba常規賽
- 帕利尼亞加盟拜仁就像夢想成真德甲和英超一樣注重身體對抗
- 斯科爾斯我對新賽季充滿期待曼聯需要保證球員健康
- nba總決賽今日回放_nba總決賽歷史對陣名單